西的笔顺拼音

新郎定制西装哈尔滨店-哈尔滨哪里卖结婚西服

西的笔顺是横、竖、横折、撇、竖折、横,拼音是xī。

一、释义:

1、西方。即日落的方位(跟“东”相对)。

2、西天的简称。

3、指欧美等西洋国家;西洋的。

4、与“东”对举,表示零乱无序。

二、组词释义:

1、西风:从西边吹来的风。亦指我国秋季所吹来自西方或西北方向的季风。

2、西服:(名)西洋式服装,有时特指男子穿的西式上衣、背心和裤子。

3、西红柿:番茄。即西红柿,是管状花目、茄科、番茄属的一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4、东张西望:张:看。这边看看,那边望望。形容向四周寻找查看或观察动静的样子。也作“东张西觑”。

5、中西合璧:璧:扁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器。合璧:两个半璧合成一个圆形的璧。比喻由中国的和外国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的美好事物。

西的例句:

1、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西装加工工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上海、哈尔滨等城市出现一些专做高级西装和礼服的西服店,以其精湛工艺闻名国内外。

2、某选秀节目来势汹汹,一娇弱男选手身穿淡粉色小西服、扎着粉色领结,脸上还有一抹销魂的腮红未唱先红,无不为之“倾倒”。

3、穿着婚纱的新娘不是你,你时刻陪在新娘身边。穿着西服的新郎不是我,我时刻站在新郎身旁。怎么着?咱也结婚吧,当朋友的伴娘和伴郎有瘾是不?咱不能只当“配角”,咱也当回“主角”。

4、近百年历史的老戏院,人山人海的庙会,具有民族风情的舞蹈、无伴奏的个性清唱、贺年歌和经典电视剧主题曲以及中西合璧的乐器演奏等都让你值回票价。

5、另有义大利西餐厅提供中西合璧的早晚自助大餐,让您充分领略异国风情的温馨与亲切。

哈尔滨结婚流程及习俗?

东北传统结婚习俗

传统婚礼习俗

相亲

子女尚未成年,父母即命媒说亲。一经中意,双方登门相亲、看厝。其间,相亲者吃下对方煮的鸡蛋、线面,就算婚事说成了。接着,双方商量聘金、嫁妆、彩礼等条件。

断八字 男女双方经媒婆说中撮合后,由媒婆从中传递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的生辰贴,请算命先生决断吉凶。

定聘 在双方谈妥条件后,由男方选择吉日,备办金戒指、首饰、部分聘金等礼物及糖果、香烟等礼品,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收下礼物,并将礼品分赠亲友、邻居,表示女儿已经许配人家。

择日 男方把择定的婚期写在红纸帖上送到女方家,男女双方开始择吉裁衣。

送嫁 

姑娘出嫁时,亲友为其赠送一批衣料或生活用品表示祝贺,俗称“送嫁”。姑娘接受礼物后,则应将夫家定亲时所送之“石榴”面包、白糕、红(米团)、猪肉等分赠亲友,以表谢意。

催嫁 

俗称“起轿脚”,即在婚期前两天,男方应按商定的礼品项目和数量,全数送至女方家,礼盘多至八个。

迎亲 

迎亲前夕,新郎新娘都要“绱头”、沐浴斋戒。新娘的绱头是开脸(用细绳绞去面上的汗毛)、梳妆、缚高髻;新郎只剪发、剃脸、戴礼帽,并在帽上扎一圈红髻线,插上两朵红玫瑰花,身穿长衫马褂。迎亲的早上,男方用红轿或花轿、彩旗,请十音八乐队迎亲。

拜堂 

新娘轿到新郎家门首时,除新郎外,其他家庭成员都要回避,并熄灭灶堂里的柴火,寓意“新娘入门无火气,亲人不犯轿头冲”,以后全家就会和睦相处。新娘下轿后,由媒婆和两个小孩引至厅堂拜堂。

出厅 

拜堂后,新娘由新郎、“花女”(即女傧相)和媒婆引进洞房。新郎在媒婆的导演下用扇子把新娘的“幔罩”向上搅三下,新娘才卸下幔罩,并脱去外衣罩。接着梳妆,涂脂搽粉,围上珠屏,插上金银首饰和红花。然后在媒婆的陪同下慢步出厅堂,行“出厅礼”。礼毕,新郎、新娘由媒婆引去拜见翁姑和前来贺喜的长辈亲友。受拜的人都要回敬红土封,俗称“压拜”。压拜后,新娘回洞房,至次日方能出房。

婚后第三天,女方备办“换花盘”,由小舅子送到男方家,看望才出嫁的亲人。

回车 

俗称“转马”。有名气的人家,在结婚的第三天中午,新郎伴新娘由八旗鼓队陪送,坐绿轿回娘家。至傍晚时,新婚夫妇需返回家中。

这就是哈尔滨的结婚习俗,东北这边都这样.

请教东北的婚嫁习惯!

。 北人的婚礼是博采的——这话有些不准确,应该说,东北的汉族人的婚礼是博采的。

博采众家之长。

有一个民族,迎亲的青年男女吹着长嘴的笙一样的乐器,在青山绿水之间舞蹈而来。东北人不这样,东北人是要坐车的。自己没有车,租车,租轿车,一长溜的,从街这头排到街那头,以此来纪念古代的轿子。

千年的唢呐还在吹,现代的音响也隆隆地播放,不放秧歌调,放婚礼进行曲,放得次数多了,已经听不出洋味了。

吃福寿面,这似乎该是满人的习俗;穿婚纱,这又该是西风东渐了。满族人入主中原,满族人的习俗也漫延开来,久而久之,汉族人把这些习俗当成了自己的。婚纱,不知道在西方是不是只有白色一种,在我们这里却是已经有红色的了。许多年间,新娘子常穿一种大红的结婚礼服,再戴一脑袋碎花,抹了红脸蛋儿,很像要去扭秧歌。这种打扮已越来越让后来的青年所厌烦,有勇敢的女孩子,敢于穿婚纱,而且是白的。婚纱这东西怪,竟有皮夹克的效果,胖人穿了更胖,瘦人穿了更瘦。

到了婚礼上,双方的家长是都要讲话的。有的家长这一辈子可能是头一回站在麦克风后面,面对着这么多人讲话,紧张,却又兴奋,生怕讲得不透彻,便要多说一些。下面的人正襟危坐听上半天,听出大部分都是一些美好的幸福吉祥的祝福话,祝福小两口恩恩爱爱,白头偕老。但细一听,其中也有针尖儿对着麦芒儿。男方家长祝愿儿子勤奋体贴,善待妻子,孝敬岳父岳母,女方家长也希望女儿能够妥善处理家庭关系,得到男方家长的喜欢,其实这话也是说给对方听的,不外乎双方老人都对这个新成立的家庭是否结实深怀忧虑。台上的人哲学家般满怀忧患,忧患之余也不忘了对所有的来宾表示感谢。当然是应该的,台下每个人都是带着钱来的,再说,在天寒地冻或暑热难耐的季节,大家远远近近赶来,实在都是很不容易的。在一次婚礼上就听有人夸张地说:“我是从加拿大来的。”又有一个人说:“我大清早就往这赶,都冻哆嗦了。”

证婚人是要有的。这是从民国继承下来的惯例。正像梁实秋所说,证婚人“多半是一个机关首长什么的”。除了标点符号,那个由机关首长扮演的证婚人把两张结婚证书一字不落地读上一遍。这是应该的,这证明这对新人的婚姻关系是经过有关部门允许了的。

结婚礼物是要交换的。新郎小心翼翼地从一只小盒子里拿出来,新娘也小心翼翼地从另一只小盒子里拿出来,拿出来的是什么呢?是两个金属的小圈,黄澄澄,或是白亮亮的,彼此套在对方的手指头上。

交杯酒也是要喝的。酒是红的,红色和这喜庆气氛相配。杯粗如碗,杯高如李靖手上托着的塔,两只胳膊套着喝。有人担心:这两大杯酒,还不把新郎新娘喝倒了?定睛看去,新郎新娘只是薄薄地啜上一层,并不全喝。平剧《花为媒》中有两句唱:“饮过合欢酒,拜过喜神娘。”合欢酒就是交杯酒。交杯酒可是有一段历史了,《礼记》就有记载:“共牢而食,合卺而酳。”这“合卺”指的就是交杯酒。宋代王得臣《尘史》中有详细说明:“古者婚礼合卺,今也以双杯彩丝连足,夫妇传饮,谓之交杯。”

饮过交杯酒之后,是鞠躬。向双方家长,向证婚人、介绍人,向所有的来宾,一律三鞠躬,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凡婚礼,都必得有一个司仪,现在叫主持人。主持人有两种,简单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共入洞房,就可以了。复杂的,就要一面主持着仪式进行,一面插科打诨,幽默调侃,总有许多饶舌,让新人窘,让来宾笑,新郎新娘好像木偶,主持人倒成了主角。主持人恰像国家接班人,是必须好好挑选的,太严肃、太笨的,会把场面弄得沉闷、呆板,太喜剧、太滑稽,又会把场面弄得浅薄、低俗,就像梁实秋说的:“隆则隆矣,重却不重。”

主持人这活也着实不好干。“某先生某**的结婚仪式现在开始。”这话不对。古书上说:“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古时候,婚字中已包含了礼字。这却不妨碍结婚仪式仍可称为婚礼。但结婚仪式却不是从新郎新娘面对许多来宾才开始的。可以那么说,在东北,当新郎到女方家接新娘,从端“聚宝盆”,挂窗帘,一直到坐床,婚礼从那时就开始了。

进行婚礼下一项,新郎新娘父母讲话。这话也不对。台下有人就抬头四下看。按照东北人的习俗,结婚的时候,新娘的母亲是不能到场的。

某先生与某**的结婚仪式现在结束。这话又不对。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吗?婚礼进行下一项,是所有来宾秃鹫般进餐。这时候,新郎穿着一身烫得发板的西装,新娘穿着一身大红的衣裙,顶着一脑袋碎花,开始挨桌敬酒。这一时刻大概是新郎新娘一辈子最团结的时候,他们肩并肩,背靠背,恰似要对付从四面围上来的敌人,向赵钱孙李鞠躬,给周吴郑王敬酒,像做了什么有愧于大家的事。

东北人的婚礼和天下最一致的是闹房。闹房,是许多人热中的。据说,过去是文闹,现在,已上升为武闹了。

还有一项最古老的,那就是婚礼将延伸到婚礼后的第三天。三朝回门,这是婚礼中最人道的。嫁者,给也,养了许多年的女儿,一下子给了人家,做父母的心里总要空落落的。三天回门,女儿领着新姑爷回来看望一下,对老人也是一种安慰。